《寒门状元之死》究竟骗了多少人的眼泪
1月30日上午消息,一篇公众号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成为朋友圈刷屏文章,但是很快,该文被质疑是“造假杜撰”,引发圈内人士讨伐。
网络上舆情四起,前一秒网民们还在感叹《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中的寒门状元努力谋生、坚持原则却无法成功的悲剧。下一秒质疑声便接踵而来,好奇的网民们发现文章内容模糊的时间、地点……以及细节之中的种种矛盾,还有发布账号所属为影视传媒公司身份的特殊性,让文章的真实性生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位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成了2020年伊始网络上最大的一幕罗生门。
到底此次事件的真相是何,笔者斗胆来理一下。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文首发于名为“才华有限青年”的公众号,据悉该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是咪蒙旗下的公众号,而咪蒙,可以说是当今网络一等一的红人,被万千簇拥追捧为“自媒体女王、情感老师,咪蒙教主”。
咪蒙,可以说是自媒体的开山祖师,是新媒体时代下杰出的内容生产者代表,但是,咪蒙所生产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只求流量,不论真假。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从30日发布,短短一天的时间,阅读量已超过百万,许多网友被其中“周有择”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立马生出对现下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的激烈讨论,但第二天一早,文章内的种种逻辑便被人找出了漏洞,例如与故事时间线不符的热门网剧,高考查分无对症的细节,还有咪蒙向来只负责生产故事,不负责故事真假的脾性,让网友们不得不怀疑这篇看似深挖现下社会痛点的事件,只是一篇煞有其事的网络炒作文章而已。
在质疑声四起之初,咪蒙的团队马上用“诚恳的方式”回应了这一事件,但随着事件愈演愈烈,公共媒体开始介入,在深入调查了此文发布的背景之后,人民日报对此次事件发表了看法。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就是一篇彻头彻尾的胡编乱造的故事,所有元素都是作者坐家里脑暴的产物。”
一、为何网络时代,虚假的故事内容商能大行其道?
就是这样一篇“撰文”,骗足了我们的眼泪和真心,这是因为我们的“善”被利用了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天生怀揣着对于真善美的渴望,但当我们经历的事多了,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就会对人性失望,平心而论,真正意义上的单纯是不复存在的,谁单纯,谁就没有饭吃。
因此,当出现《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一类文章的时候,第一个把自己代入到这样的情景,感叹世间的不公与不容易,说白点,这就是毒鸡汤。
“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年轻人嘛,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
不得不说,类似这种毒鸡汤确实更容易俘获人心,因为它更贴地气,更能给我们不爽的人生,带来一丝慰藉。现在人们喜欢自嘲屌丝,多少也是同样心态吧,似乎不如意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记得当年高晓松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结果很多人网上大骂高晓松炫富,“不要以为自己是人生赢家,就可以无视人间疾苦。”
于是很多人开始用毒鸡汤段子、视频,来取悦大众,从而赚得盆满钵满。何故?
因为那些说出彼此心中苦,太容易引起共鸣。
那到底有多苦?无外乎就是工作不顺、未来迷茫、房价太高、结婚太难。比如做了公务员的人,会抱怨收入低,人生太乏味;创业者会抱怨生意太难做,社会太多不公;打工者会抱怨没有前途,老无所依。再比如买房者抱怨生活压力太大,生活品质下降;没买房者会抱怨房租太高,环境不好,房东太烦。
毒鸡汤和反社会的故事内容出现,正好迎合这部分人的心理状态,成为他们情绪的发泄口,而网络正是人寻求共鸣和缓解的一个窗口,所以无怪乎毒鸡汤能在此盛行。
二、咪蒙神教的内容生产逻辑
咪蒙为什么这么火?
咪蒙的营销是毒鸡汤文化营销。让你心甘情愿的接受它的文化。现在咪蒙这种就是毒鸡汤文化营销,为了让更多的人阅读咪蒙的文章,它不时的推出各种爆款的文章,使得小白鼠们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洗脑。
其实从一开始,咪蒙的运营思维将之定位为互联网产品,而非公号。这使得咪蒙和传统内容生产者之间边界清晰分明。从写作层面来看,传统内容生产过分依赖灵感,爆款是偶然,而咪蒙形成了一套方法论,爆款是可复制的;从思维层面来看,别人是写作思维,而咪蒙是产品思维。一般做产品的人会特别强调用户思维,咪蒙也不例外。写文章要找到一个用户需求跟自我表达之间的交集,绝对不能自嗨。因为受众都喜欢听故事,且只喜欢听他们关心的事。精准表达用户想表达的东西,这无疑是咪蒙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那么,咪蒙是如何做成这件事的?
咪蒙1篇文章的生产环节包括:50个选题、4级采访、5h互动式写作、100个标题、5000人投票和1万字的数据分析报告,用户思维从始至终贯穿于每个环节。以采访环节为例,咪蒙的4级采访就分为:5000人的群访、3个以上细分人群的采访、50个个案的采访、71个顶尖专家顾问采访。采访是抵达用户最有效的途径,好的内容源于用户,而非生产者天马行空的臆想。
有着这样专业性的团队和写作,牢牢的抓住了现在人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想读什么类型的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子的情感,照本宣科,精准投送这类型的文章给广大读者,这也就在朋友圈之中,马上成为爆款文章,殊不知,自己已经被这些精明的自媒体者当成了小白鼠一次次的被营销而不自知。
很多人在想,我不就是读了一篇文章,然后感同身受觉得文章说的很有道理,我在朋友圈之中转发了这一篇文章,表达一下我的情感,无可厚非,事后发现这个文章是假的,然后再转发一篇文章来批判上一篇文章,显得自己是多么的高明,“你看,我就说这文章就是骗人的”。
转发了一篇文章在朋友圈,没有任何的成本,无论这一篇文章对与错,自己都不需要为转发这一篇文章承担任何的责任,这就使得每天很多人看了一篇文章之后,觉得有点道理,却也不思考这一篇文章的真与假,就转发到朋友圈。但是在你转发的过程中,这一篇文章的人已经从中获利了,这便是互联网时代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
我们只需要流量,不管其是否是真相,因为流量代表着金钱。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都是小人物,都被背后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缔造者牵着鼻子走,因为他们创造了市场,维持着其中的秩序。在这个棋盘里,他们想让谁赢,就让谁赢;想让谁输,就让谁输。规矩就是他们定的,想玩就玩,不玩就滚。他们偶尔放点儿小利,忽悠忽悠我们,大家都欲罢不能,结果由假忽悠,被彻底真忽悠。真正杀人的工具都是软性的,比如文化,制度,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我们永远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要从文字的背后,看出反面意义,也许这就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雲十文化(Cloud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