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因曾被立为皇太子成了武则天掌权的牺牲品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李忠只因曾经被立为皇太子,所以在高宗的诸儿女中,他成了武则天攫取政治权势的第一个牺牲品。
李忠(643年——664年)是唐高宗李治的庶长子,也是李治第一个儿子。贞观十七年(643年)李忠出生时,其父李治刚刚被立为皇太子,他的出生可谓给父亲带来了喜气。李忠的生母刘氏地位卑微,在隋唐这种身份制社会中,母亲的家世背景地位也会影响子女的地位,因此李治其实对这个长子并没过深的感情。但他的父亲李世民当时把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两个进行夺嫡斗争的嫡子双双废黜,情急之下立了嫡三子李治来救急稳定局势。可立了李治不久,李世民又嫌弃起这个小儿子来了,因为他觉得李治性格太过懦弱,实在不像为人主的样子。而他喜欢的庶子李恪性格英明果敢,又文武双全,李世民越看越觉得李恪才是自己理想的皇太子。
李治
于是他跑去试探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当然不同意这件事。“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很显然,李世民如果废嫡立贤的话,别说挑战了嫡子宗法制,长孙无忌这关就不可能过,要付出的政治成本太大了,李世民折腾不起,于是这事作罢。
既然储君已经是李治了,那只能拉一把是一把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李世民开始教育李治,之后攻打辽东、写《帝范》等都是为了给李治铺平道路。而李治入东宫不久就诞育了皇长子,意味着江山后代有人,因此虽然此子生母身份并不高,但李世民为了抬举皇太子,还是率领群臣来到东宫大举进行了庆祝。《旧唐书》记载:“燕王忠,字正本,高宗长子也。高宗初入东宫而生忠,宴宫僚于弘教殿。太宗幸宫,顾谓宫臣曰:‘顷来王业稍可,非无酒食,而唐突卿等宴会者,朕初有此孙,故相就为乐耳。’太宗酒酣起舞,以属群臣,在位于是遍舞,尽日而罢,赐物有差。”
可以说李忠的出生其实给父亲李治和自己都带来了喜庆之气,他在四岁时,被爷爷李世民亲封为陈王,李治登极不久,又加官雍州牧(名义上的雍州最高长官,由于京城长安属于雍州,因此唐朝时这个荣誉虚衔经常只授予地位尊贵的皇室成员)。
长孙无忌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危,临终前给李治精心准备了一套辅政班子,这个班子的头号人物就是极力保护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李世民亲自指定的领导班子,李治当然无话可说,在永徽初年,他和舅舅之间相处还是比较和谐的。李治表现出勤奋学习的姿态,长孙无忌等人则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这段时间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因此史书称誉为“永徽之治”。
这时李治的后宫却有点小小的波澜。原来李世民为李治亲选的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一直无子,而李治宠爱的萧淑妃却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李素节。永徽元年(650年),李素节竟被李治封为雍王,随后又把李忠的雍州牧转授给他。李治这些举动不能不让无子的王皇后心惊胆战。
王皇后
王皇后感觉后位已经不稳,于是她和家人针对萧淑妃做了两条防御措施。由于情势紧急,王皇后已经没有足够时间等待自己生出嫡子了,而李忠是庶长子、生母身份又不高,所以她出面收养了李忠为己子,这样李忠就获得了嫡子的身份。而另一个措施王皇后可谓引狼入室自掘坟墓,那就是她为了分淑妃之宠,把李治藏在感业寺的情人、先帝庶妃武氏给引入了后宫。
武氏入宫后迅速夺得圣宠,后封为昭仪,并生下了皇子李弘。这一下,后宫局势从王皇后、武氏对抗萧淑妃变成了王皇后、萧淑妃对抗武昭仪。但王皇后她在外朝有应援,由于她是太宗亲定的儿媳,掌握政权的长孙无忌等人都支持她,所以永徽三年(652年),王皇后养子李忠被立为了皇太子。
永徽四年(653年),朝廷发生了一起“高阳公主谋反案”。这个案件并不复杂,无非是一群对长孙无忌和唐高宗心怀不满的皇亲国戚们背后搞的小动作。但长孙无忌处置这个案件时,却怀着私怨刻意将案件扩大化,把太宗爱子吴王李恪等人牵连进来,诬其谋反,结案时,一大批地位尊贵的皇室成员,比如高祖之子、太宗之子、众公主驸马等或被处死、或被流放,长孙无忌的威风权势达到了巅峰。他在洋洋自得的时候,却没料到自己也步入了历代权臣的同一个下场:芒刺在背,种下骖乘之祸而不自知。李治是个皇帝,权力怎么会愿意拱手让人,哪怕是自己的亲舅舅。
武曌
武昭仪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她知道自己要继续前进的障碍根本不在后宫那两个小女人,而是朝堂上的长孙无忌。于是,她和高宗之间本来单纯的皇帝和宠妃关系演变成了志同道合的夫妻政治同盟关系。李治正是借着立武昭仪为后这个事件,全面压倒了长孙无忌一班重臣,自己亲自掌握了皇权。这件事成功的标志就是李治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养母被废后,李忠有了后妈武皇后。李治这时的心肝宝贝是武皇后的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而此刻最刺武皇后眼的肉中刺自然就是废后养子皇太子李忠。
这时武后爪牙许敬宗上书要求改立太子,这当然正合高宗心意。不久后李忠就被废黜太子之位,武皇后亲生的长子李弘取而代之。高宗改封李忠为梁王,授官梁州都督,并赐实封两千户(唐初亲王首封九百户)、五色绸两万段、豪华宅第一座,厚厚赏赐以示安抚。但李忠很快被外放房州刺史。
许敬宗
由于李忠被高压的政治斗争刺激,常常害怕自己会被武曌派人刺杀,晚上恶梦连连根本睡不好觉,于是他经常给自己占卜算命。这事被有心人告发,李忠最后被高宗废为庶人,幽禁在故废太子李承乾于黔州的幽禁之所。
几年后,由于武皇后性格强势、权势过大,唐高宗再一次尝到了被压制的痛苦,因此这对夫妇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宦官王伏胜又告发武后行厌胜之术。唐高宗于是试图废后,他找来西台侍郎上官仪商量,上官仪认为皇后专横、应当废黜,于是起草废后诏书。武后闻风而来,对着高宗就是一通刚柔并济的申诉辩解,结果高宗又被武皇后说服,他怕皇后寒心,反而出卖了上官仪,说:“上官仪教我。”而武后自此之后,权势更大,所谓“政归中宫,天子拱手”。
由于上官仪曾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过谘议参军,王伏胜也曾侍奉过李忠,于是武后指使许敬宗污蔑上官仪等人勾结李忠谋反,上官仪和王伏胜伏诛、全家籍没,李忠被赐死于流放之所。李忠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嗣,也无人收尸。第二年,皇太子李弘请求为李忠收敛骸骨下葬,高宗同意。唐中宗复辟后,神龙年间,李忠作为武则天手下的第一个皇子冤魂,被中宗平反,并追封为燕王,赠太尉、扬州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