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和Jerry才是我磕的最早的一对CP
Tom和Jerry才是我磕的最早的一对CP
近日,执导过《猫和老鼠》的导演吉恩·戴奇(Gene Deitch)在位于布拉格的公寓中死亡,享年95岁,对于动画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1961年他凭借自己制作的动画《马罗》(Munro)获得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
吉恩·戴奇(Gene Deitch)与《马罗》(Munro)
吉恩·戴奇1924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后在1955年因工作原因(后面会讲到)搬至捷克的布拉格,先后参与了《大力水手》和《猫和老鼠》的制作,让无数小朋友产生了吃菠菜就会力大无穷的童年初印象,其实《大力水手》可以算是一个即为早期的成功营销案例,因为这部动画由一家美国罐头厂商赞助制作,最初的目的只是菠菜罐头做宣传,却在播出后让当地菠菜种植业的利润翻倍。
咆哮的狮子头是美高梅的经典标签之一,而《猫和老鼠》自1940年开始制作,绝对算是中国人最早接触的美国动画之一,这部每集大约7分钟,零台词的动画,连续1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并7次捧走小金人。
《猫和老鼠》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在这里,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猫和老鼠》的制作历史,屏幕上的Tom和Jerry横跨了近80年,不同时期的形象都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时期的导演、监制、编剧和片方都不是同一家。
我们所熟知的《猫和老鼠》动画形象都是40-50年代由汉纳·巴伯拉动画工作室(简称为HB)制作的,下面两张图就是最经典的两个片头。
而吉恩·戴奇(Gene Deitch)执导的版本是美高梅外包给捷克工作室制作的,与大众认知里的Tom和Jerry的形象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可以点击下面一小段视频看一看吉恩·戴奇笔下的Tom和Jerry形象。
如果说HB版本的《猫和老鼠》采用的是一贯的交响乐,营造的是经典的美式喜剧的风格,那么戴奇导演的捷克版本则是大规模使用重音与混响效果的电子乐,风格上更为滑稽。
吉恩·戴奇(Gene Deitch)
吉恩·戴奇(Gene Deitch)
从场景上比较,可以说HB版本的是室内动画,而戴奇的捷克版本多数为外景,例如:船只、海洋、城堡、实验室等。
由于美高梅的外包经费只有区区1万美元,场景的制作呈现出的较为单薄,当时引来不少观众的骂声,甚至有粉丝寄去恐吓信,但2014年的重制版本却回归了纸片的画面质感,可能人们的审美真的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戴奇的捷克版
2014年的重制版
吉恩·戴奇与Tom和Jerry
因为捷克版本的风格导致《猫和老鼠》的口碑下降,1961年和1962年并未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遗憾的是拿下的7座奥斯卡小金人也全部都是由HB制作的版本。
编剧威廉·汉纳和导演约瑟夫巴伯拉(HB)原班人马
1950年代美高梅发现循环播出重复的动画剧情并未影响自身的收益,便裁掉了自家的动画部,直到1960年代,才想起来Tom和Jerry这两个IP的存在,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这才外包给了东欧的戴奇捷克工作室。
简单点理解,就是为何当今朝鲜动画外包产业如此发达的原因之一,朝鲜动画外包阵地主要集中在四·二六动画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建立,第一批的动画从业者都是从捷克进修过的,因为捷克是当时的苏东集团(指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动画产业重地,《鼹鼠的故事》就诞生于此。
《鼹鼠的故事》
作为一个纯正的美国人,吉恩·戴奇(Gene Deitch)从小深受好莱坞风格的影响,年轻时想做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却在入伍第二年因疾病放弃。
吉恩·戴奇(Gene Deitch)
二战结束后(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他以学徒的身份进入UPA(美国联合制作公司),后加入Rembrandt Films(一家美国制片商,为了降低人工费用,将业务外包给东欧),被派遣至捷克工作。
成功并没有来的很容易
而《猫和老鼠》的创作之初经历过四次废弃,最初的配置是编剧威廉·汉纳和导演约瑟夫巴伯拉(HB)的原班人马,“猫和老鼠”其实是19世纪伦敦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俚语,意思为“吃喝玩乐的浪子“,为了最大限度的画出形象的表情,画师们会对着镜子,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并通过画笔一一记录下来。
现在看来这部动画的许多细节也值得人们去推敲的,比如:窗帘的花边、阳光洒进窗户的阴影、冰箱里极具诱惑的食物等等。
而作为零台词的短篇动画,音乐似乎在剧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小时候坐在电视机旁也总会随着剧情的走向和音乐的突然变化,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而剧中的许多音乐也都是世界级的经典作品,例如: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肖邦《大圆舞曲》、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美国第二国歌《扬基·杜德尔》、美国海军军歌《起锚进行曲》等等。根据不完全统计《猫和老鼠》中至少出现了50多首古典音乐,或许《猫和老鼠》才应该是人们的古典音乐启蒙老师。
朗朗曾在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一书中,讲述到自己与《猫和老鼠》中《猫的协奏曲》的奇妙故事,《猫的协奏曲》原曲为《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凑巧的是这一集也在1946年拿下第1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
朗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一秒24帧的动画全都是由化石一张一张画出来的,甚至一些短片中Tom在指挥时的动作能够与现实的指挥家动作一致,这些都是十分难得。
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并不是动画片本身,而是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