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庙,体现汉藏建筑交融,民族团结的皇家寺院
17世纪末期,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首的满族一统蒙古草原各部落,进而又问鼎中原,又经以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康乾盛世”。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
为了巩固政权,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很快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文化,取得了与中原的融合和发展。为了巩固清王朝北方边疆的安宁,康,乾两帝每年秋季亲率王公大臣,在承德围场县境内举行以军事训练为目的的围猎活动,史称“木兰秋狄”。另一方面,尊重边疆少数民族信仰,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兴建皇家寺庙。承德外八庙就产生于这种历史背景之下。
木兰秋狄
承德外八庙共有十二座,均为喇嘛庙,因其中有八座寺庙常驻喇嘛,且直属北京清政府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又处在京师之外,故习惯称外八庙。
承德外八庙建筑群
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始建溥仁寺,溥善寺之后,乾隆皇帝相继建造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历时十七年,时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全部建成。这十二座寺庙均与当时的特定历史事件相联系。
承德外八庙建筑群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恰逢康熙皇帝六十寿辰,各部落的蒙古王公大臣齐聚热河为康熙祝寿,并纷纷请建寺庙,为皇帝祈福,遂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山麓择地建溥仁寺和溥善寺。
溥仁寺外八庙中建造最早的寺院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清军在伊犁平定蒙古准葛尔部多年的叛乱,并决定对平叛有功的厄鲁特蒙古上层贵族封以爵位,遂仿照西藏三摩耶寺在山庄北部建普宁寺。
普宁寺大乘之阁
1757年,蒙古准葛尔部的达什达瓦部在平定西北地区的阿睦尔撒纳叛乱中受到清政府的嘉奖,为尊重他们的信仰,乾隆皇帝决定仿照其家乡伊犁固尔扎庙建造安远庙。
安远庙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这两座大型具有浓厚藏族建筑风格的寺庙又具有另一番意义。“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意译,是仿布达拉宫建造的。“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意译,是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造的。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分别是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主持寺庙,代表藏传佛教最高地位。这两座寺庙的建立反映了当时清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更看出当时国内安定统一的局面。
普陀宗乘之庙大碑阁与五塔门
承德外八庙的建立,正如乾隆皇帝所言:“非唯阐扬黄教之谓,盖以绥靖荒服,柔怀远人,俾之长享乐利,永永无极云。”把崇高的政治目的转化为清幽的寺庙园林,复杂的政治也完全消解于众佛的慈眉善目和缭绕的香云之中。
普乐寺旭光阁盘龙藻井尽显皇家气派
承德外八庙建筑群均为清王朝皇家建造,其建筑形式和布局不精美宏大,而且还体现各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的主题。
承德外八庙的营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即康熙晚期溥仁寺和溥善寺为代表。其建筑布局和造型都沿用汉式佛寺,只是在供奉佛像和一些建筑装饰上引用具有喇嘛教内容的题材,如梵文书写的“六字真言”。
溥仁寺平面图传统汉式布局
中期,即乾隆早期,以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为代表。营造中基本保留汉式形式,但逐步开始在汉式寺庙的布局后部建造以藏传佛教为主题的建筑,使用了典型的“曼荼罗”形制和“都纲法式”,与前部汉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后期,仿藏式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在平面上就打破汉式寺庙规整对称的布局,结合地形起伏,依山势灵活布局。主体建筑已变成体量庞大的藏式红台,建筑细部也引用了许多蒙,藏纹样,如喇嘛教的“八宝”,喇嘛塔等。
自由发展式平面布局是西藏佛寺最为常见的形式,没有中轴线,随着寺院规模的扩大而自由增建。承德外八庙从早期的汉式寺庙平面布局形式逐步衍生到藏式的自由布局形式也反映了当时乾隆时期“宇内统一”的思想。
普陀宗乘之庙平面图
藏式寺庙在建筑布局上会按照佛教的宇宙观,即“曼荼罗”的空间模式进行布置。如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皆是。曼荼罗译为坛城,阇城,本是藏传佛教密宗法师做法事的坛位,后引申为宇宙的构成。,它们的形式都是十字对称,方圆相间,四面设门,中心为圆轮。其中最典型的是羯磨曼荼罗的图像,承德外八庙建筑群就是集中体现。
曼荼罗藏传佛教的宇宙观
普乐寺的阇城是依照羯磨曼荼罗建造起来的。阇城为方形2层,条石砌筑,高8米,长宽均为44.4米,檐部为雉堞栏杆和黄琉璃瓦檐。下层台上有紫、黄、绿、黑、白五色琉璃喇嘛塔八座:四角之四座均为黄色,正南为绿色,北为白色,东为黑色,西为紫色。
普乐寺平面图
五色塔一说象征喇嘛的“五行”,即地、水、火、风、空;另一说象征曼荼罗内的神佛菩萨。还有一种说法是,其与旭光阁共同构成“九会”或“九山、八海”。旭光阁为重檐圆殿,建在方形阁城之上,表现出曼荼罗方中有圆的形象,将佛经中的曼荼罗形式转化为建筑的平面和立体构图,又与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吻合。一个完美的祈坛,寓意着佛即是天。
普乐寺旭光阁与通梵门
普宁寺是仿西藏三摩耶寺建造的。其平面布局的前半部仍以传统汉族建筑对称式布局 ,而后部则利用其地处半山之势,将象征须弥山的“大乘之阁”建于高台之上。其地势高于前半部达9米之多,形成一个巨大的曼荼罗图形。
普宁寺大乘之阁
“大乘之阁”外观以汉族建筑造型为基调,融合了大量的藏族建筑手法。从屋顶的处理看,大乘之阁为四角攒尖,五顶组合,在结构上采用了汉式的楼阁之法。屋顶的造型采用了三种形体的屋檐:南向为六层檐,寓意佛教的空,又称“六合”,东向和西向各为五层檐,佛意为“五大”(地、水、火、风、空),北向因随地势之变化而为四层檐,佛意为“四曼”,即四种曼荼罗。
大乘之阁北面外观
大乘之阁四方的四大部洲,正面为南瞻部洲,用以示“火”,饰以赤色,成三角梯状;东向为“东胜神洲”,为黑色,呈月牙状,以示“风”;西向为“西牛贺洲”,饰以白色,呈圆形,以示“水”;北向为“北俱卢洲”,饰以黄色,呈方形,以示“地”。每个大部洲下又隶辖两个中部洲。八中洲则为形状不一的六角、四角双层白台:前后四个白台皆为六角,东西四个白台中,前面为六角菱形,后面为长方形。
普宁寺藏式布局的四大部洲之一南瞻部洲
围绕大乘之阁建有四色塔:西北为白色塔,称作“大圆镜智塔”;东北为黑塔,称作“平等性智塔”;西南为绿塔,称作“妙观察智塔”;东南为红塔,称作“成所作智塔”。
普宁寺西南绿塔
这种汉藏交融的平面及空间布局在外八庙中已成一种定式。除普宁寺,普乐寺外,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建筑群,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建筑群,普佑寺法轮殿等等,都在平面和空间上充分提现藏传佛教的内涵,以及汉藏建筑交融和各民族团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