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英文小名就叫Beida?别笑,七八十年前就这么叫的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后,“北大”开始成为这所高校的品牌与形象识别标志,2014年出台的《北京大学章程》更是明确规定:学校法定名称为“北京大学”(简称“北大”)。
与“北大”一词的响亮程度相比,由于拼写系统改头换面,一位老“北大”近几十年鲜为人知、湮没在故纸堆里——她就是“北大”自己当年的对外名称。
“北大”原名Peita
据北京大学档案馆资料,1936年,Peiping Chronicle(北平纪事报社)致函国立北京大学,说明该社将再版《Guide to “Peking”》(北京指南)一书,并将收录北大英文介绍。函末附该社自拟版本,恳请北大校方予以增补修正。当年8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秘书长郑天挺签署正式公函并通过校长办公室发出。复函中附审定版北大英文简介,开宗明义指出“本地教育机构中,最为著名的是国立北京大学,普遍称为‘北大’”:
时任北大校长胡适英文函件中采用的“Peita”(1947年)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 Of all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ere the best known is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popularly called “Pei-ta”.
该拼写为威妥玛拼音(Wade-Giles system),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Beida。
1931、1933、1935年版的《Guide to “Peking”》均将Peita(亦作Pei-ta、Pei Ta)作为北大英文简称;而这三个版本中北大英文全称均写作“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1936年北大校方的复函纠正了这一不规范表述。正如《再次回顾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英语校名》一文所述,国立北京大学于1919年确定正式英文名为“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北大校方在审定版北大英文简介中确认的“Pei-ta”(1936年)
遗憾的是,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北大南迁,1938年版《Guide to “Peking”》不再收录北大。1936年版北大正式英文简介或许根本未能实现其最初的目的。不过,这份珍贵资料却成为北大英文简称研究破题的钥匙。
胡适校长笔下的Peita
正如《Guide to “Peking”》一书所示,Peita一词长期在校内外乃至海内外大行其道。
《胡适全集》收录了这位北大老校长(1945—1948)的相关英文材料,其中一旦提到北大校名简称,各处均作Peita。1947年3月5日,胡适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President,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名义,复函美国医药援华会(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dvancement in China,简称ABMAC)驻华办事处负责人。
在这封英文信中,Peita不仅作为北大简称与ABMAC并列使用,而且还作定语,如北大医学院为“Peita Medical College”。
北平纪事报社《Guide to “Peking”》地图标注“Pei Ta”(1935年)
海内外英文书刊中的Peita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等编著的《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相关部分以Peita作为北大英文简称,并明确指出“Peking University (generally abbreviated as Peita)”。
新中国成立后,官方对外刊物《北京周报》(Peking Review)1958年甫创刊,即对新时代的“新北大”(new Peita)作出报道:
Popularly known in Chinese by its abbreviated form, “Peita,” Peking University has quite a history behind it. The name of Peit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the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which sounded the clarion call for overthrowing the forces of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in China…
... called on Peita to be true to its tradition of discarding all that is bad and remould itself further so that it will become a new Peita, a new university truly serving the cause of communism.
按照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的《汉语拼音方案》,“Beida”取代“Peita”成为“北大”一词的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此后几十年间,Peita这个表述虽然也曾被《剑桥中国史》等西文著作沿用,还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到了今天,国内各界几无“识君”人。
老“北大”换了新颜,Beida一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北大,Beida,我们共同的姓名”
2010年11月10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来访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事后首相府新闻官出了岔子:官方新闻稿将演讲地点称为“北大大学”(the Beida University)。
英国首相府网站上的“Beida University”(“北大大学”)(2010年)
这个低级失误,却从侧面反映出Beida一词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各界广泛采用的Beida
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汉语拼音方案》,“Beida”取代“Peita”成为“北大”一词的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1966年9月,《北京周报》以“Beida”表述北大——这是能查询到的最早的Beida实例,而当时该刊物自身英文名称还没改成“Beijing Review”。
十几年后,Beida一词走向世界。1979年1月,澳大利亚汉学家白杰明(Geremie R. Barmé)发表一篇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学术论文,以汉语拼音Beida指代北大。先前在1978年6月9日,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报道了周培源任北大校长的消息,文章称“…Beida, as the University is known locally”。
又过了11年,Beida已不仅仅是“当地俗称”,而被《泰晤士报》形容为“举世周知”——“known universally by its acronym, Beida”。
这个判断,在英文媒体、学术界中都能够得到印证。一篇发表于1997年的学术文献提到,一代又一代北大师生“亲切地”称母校为“Beida”(affectionately known as Beida by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这篇研究高校自治与公民社会的论文,随后以Beida指代这所大学。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ædia Britannica)“Peking University”词条,专门列出“Beida”作为北京大学的别名(byname)。
以括注形式“Peking University (Beida)”表述北大英文全称和简称,也时常在海内外主流英文媒体中出现。
北大校方认可的Beida
《北京大学燕园即景》采用的“Beida”(1988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北大”校方英文材料并不多。1988年的一份正式出版物终于提及校名英文简称——Beida。署名为“北京大学总务长办公室”的《北京大学燕园即景》当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中英文画册中,各处北大英文简称均作Beida,例如(原文照录):
我们来自四方,带着美好的希望。我们走向世界,为着光荣的使命。北大、北大,我们共同的姓名。
We come from all directions with grand hopes, We go to the world for lofty missions.
Beida. ‘Beida’ is the name we all share.
1996年陈占安(时任北大党委宣传部长)等撰文的《北京大学》中英文画册、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办公室《北京大学百年庆典项目书》等出版物,提及北大英文简称,各处均作Beida。《项目书》中,“北大人”作Beida people——以此指代所有北大师生员工及校友,这与牛津大学“牛津人”(Oxford people)、维基百科词条“北京大学人物”(Peking University people)等表述方式一致。
2001年,北大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著的《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出版,其英文部分亦反复提到北大(Beida)和北大人(Beida’ers)。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为该书作序,英译为:
In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Peking University (also known as Beida) and Beida’ers spare no efforts to pioneer new routes, always walking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holding high the flags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The famous writer Mr. Lu Xun once said: “Beida is always in pursuit of creativity.” In crossing the threshold of the 21st century, we wipe the dust off the records of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原文如此,应为“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笔者注], retrospect the struggling days of the early cours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look forward to a new era. We feel, once again, entrusted by history: Rise up, Beida!
相应中文部分则是:
百余年来,北大和北大人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奋力开拓,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形成了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学风,英才辈出,成就斐然……
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的时候,拂去京师大学堂档案上的尘埃,回首北大初创的艰辛岁月,展望新时代,我们满怀豪情,再一次感受到历史的嘱托:奋进,北大!
2000年,北大哲学系创办学术刊物《哲学门》,英文名为“Beida Journal of Philosophy”。2004年,为庆祝哲学系90周年系庆,由赵敦华教授主编的英文文集《Beida Journal of Philosophy》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北大,世界的Beida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国际化高等学府,北大的新老朋友遍布全球,无论是校内的外籍师生还是海外的专家学者,普遍亲切称呼其为Beida。2013年4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在北大发表演讲时,即以“Beida”指代这所大学:“It’s such a great pleasure to be at Beida… ‘Harvard ha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Beida.’”2015年8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在北大演讲时同样用了“Beida”这一简称——这回,比5年前的同事们有进步,官方新闻稿总算是把校名全称写对了:Peking University。
英国首相府网站上的“Beida”(2015年)
汉语拼音“Beida”忠实记录了“北大”一词在其来源语中的发音,在世界各地均可保持相对一致,已被德、法、西班牙诸多语种吸收,频繁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比如德国《世界报》文章《Fällt die SPD nun vorwärts oder rückwärts?》、法国《世界报》文章《A Pékin, l'université de Tsinghua mise sur ses disciplines et son ouverture aux étrangers》、西班牙《国家报》文章《Wert busca estudiantes de español en China》等等。即便在非罗马字母文字中,亦可通过转写(transliteration)实现,比如转写为俄文的“Бэйда”一词被俄罗斯文传电讯社采用,出现在《Биологи обнаружили "стрелку"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компаса》等报道中。
“Beida”这个品牌有利于北大在国际传播与交流中的形象识别和品牌效应,体现出历史底蕴乃至“以我为主”的文化自信。在创建“中国特色、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应加以充分利用。
借此重温1988年版北大《燕园即景》画册:“我们来自四方,带着美好的希望。我们走向世界,为着光荣的使命。北大、北大,我们共同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