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名镇》之“余下镇”的变迁
《关中名镇》之余下镇的变迁
余下(御下)其实原来是一个小村庄,新中国建国时仅有不到百户人家共721口人。相传唐丶天复四年(9O4年),李克用被封为晋王后曾来此地,故名为“御下"。后来陕西省民政厅1957年11月在批准户县县南工业区地名时,鉴于人们为方便书写且己约定俗成,加之新社会要淡化封建色彩,故当时定名为“余下工业镇”,简称余下镇。
余下镇这地方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早在秦汉时期就是皇家游玩、狩猎、屯兵、养马之地,从镇周边的村名XX坊、XX寨、XX屯、XX营……看,不难追溯其历史渊源。隋13年(617年)就有唐丶李渊之女平阳公主,聚首于今余下火车站西陈兵坊得众数万,号称娘子军,在反隋战争中屡建奇功。
余下镇这地方是个风水宝地,东边有潭峪河,西边有皂峪河,中间为保峪河吕公河冲击平地。这几条河使这块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地面河汊纵横、河塘密布、土地肥沃,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之美誉。
尽管余下镇这地方人文、自然环境都不错,但在旧中国受封建统治压迫,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好,大多数人依然是吃糠咽菜住草房。加之过去户县县南经济中心在庞光镇,县城向南通途只有两条两三米宽的土公路,勉强能通行马车。一条路经罗什村、辛栗村到涝峪口; 一条路经小丰村、炉丹村到庞光镇,余下村在这两条路相夹的三角地带,可以说是穷乡僻壤。要说这地方真正发生变化,那是在1954年以后。
解放初,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国内将工作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中央当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845厂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由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第一批91项工程中18项兵器工业之一。起初厂址选点在甘肃兰州附近,后由于种种原因转入陕西省境内。1954年1月6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确定厂址定在户县县城南二区所辖的苏泉乡、庙桥乡、天河乡、回目乡(回目乡因“回目岑”得名,管辖余下村、沈家营、西屯、占官营、八家庄)之间。1955年4月由陕西省省长赵寿山(户县定舟村人,原国民党38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率领关中子弟,号称“陕西冷娃”浴血中条山,使日本鬼子闻风丧胆)亲自批示:“845厂建在户县,称谓为户县工业区"。从此余下这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工业区设计有一个两平方公里的行政区;绵延三、四公里的十个福利区街坊;四条可通行无轨电车经纬主干道,用以接送上下班工人。工业区以845厂为中心,配套有自备热电厂(后改名为户县热电厂)、电解铝厂、纺织厂等。还从西安陇海线三民村站为工业区接一条铁道专线。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原设计没能全部完成。
建设初期仅845厂厂区(含电厂)就整体搬迁了保峪坊、菜园子、安尔堡、林家堡、王家堡、向家堡六个村庄,还对外围其它七个村寨进行了部分搬迁。那个年代基建工程全靠人力,可以想象从西安三桥到终南山脚下,三点(845厂区、电厂厂区、福利区)、三线(41公里铁道、13公里公路、37公里防洪渠)上数万工程兵、建筑工、民工,夜以继日战斗在灯火辉煌的工地上,是多么壮观。也由此一个以惠安公司工人文化宫为中心,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工业城镇拔地而起。
改革开放后,余下镇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拥有大小企业数十家,人口5万余,年工业总产值约5O亿人民币,成为关中地区一个举足轻重的工业名镇。
作者简介
薛国强,老秦镇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家,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目前,客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