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彭宇案,说“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的法官,后来怎么样了?
前言:
2006年,南京市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扶老人”事件。一名叫彭宇的年轻人,在公交车站看到一位摔倒的老人,出于善心将她送到医院。没想到,老人的家属却认为彭宇是撞倒了老人,要求他赔偿13万元。彭宇不同意,就把老人告上了法庭。在庭审中,一名叫王浩的法官却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这句话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争议,也给王浩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后果。那么,17年后的今天,王浩过得怎样呢?他是否后悔说出那句话呢?他是否还坚持那种观点呢?
一个法官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的改变
王浩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曾经是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前途的年轻人。他曾经参与过多起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和信任。然而,就在他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时候,他却因为一句话而招致了无尽的麻烦和困境。
2006年9月,王浩作为审判长主持了彭宇与老人家属的民事诉讼案件。在庭审中,王浩对彭宇说了一句:“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这句话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争议。许多人认为王浩的话是对善良和道德的否定和挑战,是对法律和公正的嘲讽和侮辱。他们纷纷对王浩进行了谴责和抵制,要求他下台并受到惩罚。
王浩也因为这句话而遭到了法院和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处理。他被撤销了审判长职务,被降级为普通法官,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被安排到了一个偏僻的基层法院。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打击。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句话就能毁掉一个人的一切。”
一个法官的心路历程和观念转变
王浩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自省。他承认自己说出那句话是不恰当和不明智的,但他也坚持自己说出那句话是出于专业和理性的考虑,而不是出于个人和情感的偏见。他解释说:“我说那句话,并不是要否定或打击扶老人这种善举,而是要提醒或教育彭宇,在扶老人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或麻烦。”
王浩也认识到自己说出那句话是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着冲突和差异的。他说:“我作为一个法官,习惯于用法律条文和证据来判断事情的对错,而忽略了人们对事情的感受和期待。我没有考虑到我的话会给彭宇、老人家属、社会公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
王浩也表示自己在这场风波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成长。他说:“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冲突、如何适应变化等等。我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法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公正、专业、理性、人性等等。我也更加珍惜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的和谐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个法官的工作和生活的现实和展望
王浩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人民服务,为法治建设,为社会发展。他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王浩目前在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工作,担任民事审判第一庭的庭长。他主持或参与了多起涉及民间借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等方面的案件,受到了当事人和同事的好评和尊重。他还积极参与了法院的各项改革和创新工作,为提高司法效率和公信力做出了贡献。他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份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工作。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工作,帮助那些遇到困难和不公正的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实现他们的正当诉求。”
王浩在生活上也有了一些变化和进步。他结婚生子,拥有了一个幸福和温馨的家庭。他对妻子和孩子都很关心和照顾,经常陪伴他们一起玩耍、学习、旅行等等。他说:“我很感激我的家人,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我最忠实的支持者。他们给了我无限的爱和鼓励,让我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王浩在社会上也有了一些影响和贡献。他积极参与了一些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教育普法、化解纠纷等方面的帮助。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撰写了一些法律文章和评论,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些法律指导和建议。他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法官,不仅要在法庭上发挥作用,也要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行动,传播法治文化,提升法治意识,促进法治社会。”
结语:
总之,“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的法官王浩,在17年后过得还不错。他虽然因为那句话而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也因为那句话而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成长。他没有被那句话所束缚或打败,而是用那句话作为一种动力或契机,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他在工作上、生活上、社会上都有了一些成就和贡献,也赢得了一些尊重和认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法官,也是一个有爱心、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社会##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