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李家巷镇
基本概况李家巷镇位于长兴县东南部,东经119°58′37″,北纬30°57′07″,东临洪桥镇,北与吕山接壤,东南与湖州市毗邻。全镇35.2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口1.67万。集镇处于长兴湖州中间地带,境内交通发达,两条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两条国道(104国道、318国道)交错而过,与宣杭铁路、长湖申航道共同构成了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镇内同时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是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基地。
近年来,李家巷镇党委、政府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步伐,先后被评为“全国千强镇”,“浙江省工业卫星镇”、“浙江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教育强镇”、“省体育强镇”、“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浙江省卫生镇”,“湖州市小康镇”、“湖州市文明镇”,县“综合经济实力镇”等。在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全面的进步:教育设施不断健全,镇中学教学楼顺利投入使用,镇中心小学完成迁建;集镇面貌不断提升,万城湖滨花园商住楼项目已投入使用,东城华府小城镇项目正在开发中;集镇框架道路基本形成,供水、供电、道路、桥梁、线路管网等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李家巷镇齐心协力推项目、持之以恒抓招商、全力以赴建平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15年,全年实现经济总量19.6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财政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同比增长54.6%;完成规模工业产值80亿元,同比增长10.7%;完成进出口总额23500万美元。
地理交通李家巷镇距雉城镇9km,东距上海160km,南临杭州91km,北靠南京180km,距苏州110km,镇境内交通发达,两条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及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两条国道——104国道、318国道交错而过,与宣杭铁路、长湖申航道共同构成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
自然风貌李家巷地处亚热带北部季风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历年平均气温15.7℃,年均降雨量1347.7毫米,其中夏季降雨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常年冬季多偏北风,春、夏两季多东北、东南风。镇域西北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纵横,受太湖水位涨落调节明显。长湖申支流境内全长9.5公里,通航杭、嘉、湖、苏等地。
镇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石灰岩分布广泛,品种齐全,石灰石储量约2亿吨,氧化钙量达54%以上,硅化石等其他矿产蕴藏量亦相当丰富。
所辖区(社区)委员会李家巷于1979年由自然镇划为县属镇,1981年撤销李家巷公社建制,将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李家巷,现辖7个行政村:李家巷村、青草坞村、沈湾村、刘家渡村、章浜村、许家浜村、西坝村。镇政府驻李家巷村。
特色产业李家巷镇内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为了打造全国粉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1年9月,在长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时一年,分批关停并转了235家石粉企业,在沈湾村黄山和青草坞两个基地重新规划300亩土地用于石粉企业重组,使之现代化、规模化、清洁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目前,两个平台已落后企业9家,注册资金2.7亿元,总投资5.5亿元,引进国内一流的设备和技术,创办投资规模大、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资源深加工企业,并被评为“全国粉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李家巷镇中部和西北部,以种植水稻为主,粮桑并举,兼营渔业、畜牧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三农”问题的出现,镇党委、政府积极调整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要求,实施“510”工程,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发动村干部带头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形成以茶叶、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以李家巷村龙华、弁山为主的1000亩茶园、500亩苗木基地和国道沿线的绿色基地。
同时,大力扶持培育农业企业,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家,其中县级重点农业企业4家、省级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成立了蔬菜合作社、葡萄合作社等专业中介组织11家。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2%;农民人均收入26700元,年均增幅达到11%。
产业定位:纺织(非织造)、新型材料、装备制造。
李家巷镇工业集中区于2000年开始动工建设,已建成,开发面积3350亩。工业集中区空间分布采用“一心四轴四区块”的方式,由四条主干道将工业区划分为一个服务中心、四个区块,四个区块分别是轻纺工业区、玻璃制造区、新型建材区、高新产业区。
为积极落实扮靓长兴东大门的工作要求,我镇高标准规划青草坞工业走廊,把工业平台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意向引进现代纺织、装备制造及新材料等企业。青草坞工业走廊建成后,结合青草坞、黄山两大平台形成三大工业极点,将进一步向周边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壮大李家巷地区的工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接,对顺利实现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区域集聚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