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喷子是怎么炼成的?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群人: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藏匿在人群里“人模狗样”的,看似是文明世界的文明人,可一到了网络上,他们就火力全开地“满嘴喷粪”。
比如:
你:最近出了部电视剧很火,我看了几集,觉得还挺好看。
喷子:虽然我没看过,但我知道那个导演是出了名的爱装B,所以打死我也不看。
你:我看了一个节目,里面那个XXX真好看呀。
喷子:XX那整容脸也叫好看?你不知道TA的黑料吗,早被爆出来了。
在互联网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火力全开,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热点事件,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在评论区占领绝对的高地,为此他们可以没有原则,抛弃立场,只为“喷”而“喷”,他们努力争当匿名世界里的一名野蛮人。
X酱之前写社会热点类的文章也遇到过网络喷子,自认为写得还算客观,结果喷子们在下面骂“最讨厌理中客了”、“做理中客显着你了”......
其实喷子们藏匿在网络的各个犄角旮旯,而且喷的话题也十分广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喷不到的。
BBC有一部纪录片《网络喷子猎手》就讲述了“网络喷子”这个特殊群体。
片中的女主是一个美妆博主,但因为颜值问题,遭受了长达数月的网暴。她每发一次视频,喷子就莫名其妙对她进行人身攻击,要么外貌羞辱,要么威胁咒骂。
▷纪录片《网络喷子猎手》剧照,下同
虽然作为公众人物,遇到这种事也很常见,但女主并不打算宽恕喷子们,而是对他们“以牙还牙”。
女主把自己长久以来的遭遇发布到了网上,结果视频一夜爆火。
原来,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绝不仅仅是名人群体,任何人在网络上发声,都会遇到恶语相向的喷子。
后来女主找到了数字侦探,让其帮忙人“人肉”几位经常喷她的喷子。
原本女主以为这些喷子大多可能是生活中的loser或者天生的坏蛋,在现实世界里欲求不满,结果就靠着网络喷别人来获取满足感,结果发现情况好像不是这样。
喷子不仅仅是那些小混混,行业精英也有,而他们喷人的理由也各有各的不同。
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聊聊“喷子”。
01
什么是网络喷子?
喷子来自网络,指那些在网络上毫无缘由地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人,挑起事端,侮辱他人人格,以言语屠杀的手段,使他人产生尴尬、愤怒、羞愧等情绪的群体。
由于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特点,一般的“网络喷子”都躲在屏幕背后,真实身份不明,难以追究其行为责任,这也是“网络喷子”肆意妄为的原因之一。
喷子的语言特征往往比较明显:
一是断章取义。
喷子们不关心帖子/事件的内容,对所有事情都予以否定推翻,甚至做出有罪推定,只要言语中有漏洞、把柄,就抓出爱狂批狠斗。
二是无立场。
新闻事件中只要有能喷的点不在乎自己所在的立场,喷子能够给自己所在的立场找到各种合理的解释。
三是出口成脏。
喷子们为争夺话语权,在语言表达上容易出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时常在盖楼中激怒对方,挑起纷争,肆意谩骂,言语恶毒。
四是挑刺找茬。
喷子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通过发表反对观点来进行自我实现,所以喜欢挑刺找茬。
五是否定一切。
从各种角度偷换概念是喷子们最常做的事情。
六是看不惯别人的优秀、受关注。
喷子们经常用污言秽语攻击引人注目的人事物,他们自身往往是素质低下。
七是自己永远是对的。
喷子总能找出看似合理而真实的论据去彰显自己的主观见解,使其论点合理化,以致反驳者无力反击。
02
喷子言语攻击行为背后心理?
(1)群体保护下的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群体保护心理,主体意识淡化,自我责任感丧失,做出个体不敢单独做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这些网民的道德伦理表现正常,也不会有社会越轨行为,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如同为其添加了保护伞,他们在屏幕背后不再顾及伦理道德的底线,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产生跟风效应。
这种“从众心理”的由来是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他的代表作《乌合之众》中提到的群体效应:“在群体中,每种情感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人群或者大众的情绪通过传染成为人群中个体成员的情绪”。
这种情况下通常有“意见领袖”,在其发表某一过激观点,煽动网民社会情绪,无数“网络喷子”跟帖。
(2)自我辩解和正当化
“网络喷子”群体和“清道夫”有着相同的心理,这两种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越轨或不恰当。
相反他们会通过自我辩解的心理机制,寻求道德违规行为和积极道德自我之间的平衡,认为自己的行为充满正义感,认为拔高自己的到底地位,扮演“道德仲裁者”的角色。
这种情况通常是针对某一颇具正义热点舆论事件,“网络喷子”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感,采取过激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事件人物进行道德审判和谴责。
(3)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是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指当个体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其他人进行对比,却发现所拥有的东西不如别人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时,所产生的剥夺感。
这种剥夺感会使个体产生不满的消极情绪,这种相对剥夺感一旦强化,就容易采取过激言论甚至行为,如“网络喷子”的仇富心理。
03
网络喷子心态失衡的原因?
促使“网络喷子”心理状态失衡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社会环境、网络环境、个体机制等。
(1)幼时创伤的后遗症
童年时期受到过身体或心理创伤,且未能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成年之后,这种心理创伤内化为边缘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偏差的社会行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导致喷子们对他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因而在公共平台上发表不堪言论,以发泄心中愤懑。
(2)家庭结构关系出现问题
由于从小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关系不融洽,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心理状态不稳定,现实生活中无宣泄渠道,因而在网络上寻找发泄情绪的途径。
(3)社会期望值低
这类人通常在现实世界中属于低收入、低学历群体。未接收良好的教育,因而难以形成理性的社会认知,同时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下等原因使其对他人产生排斥抵抗的心理。
(4)表达渠道不畅通
Suler在2004年提出的“网言无忌效应”(theonlinedisinhibitioneffect)阐释了网络喷子的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许多网络公共平台没有实名认证,且网络监管力度不够,发表过激言论无需承担后果,因而成为喷子们自卑心理变态演变的场所。
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但由于各种社会规则的压制,因而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发泄,网络就成为了他们的泄愤地。
也有学者指出,“无聊后的乐趣寻求”也是催生网络喷子的一个重要原因。Tilburg和Lgou发现,无聊的个体由于缺乏外界刺激并且处于低度心理起伏的情绪状态,内心迫切希望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
网络名人们容易遭到喷子的攻击,那么你成为网红的概率大不大?进入【解X】小程序 来看看你有没有成为网红的潜质?下面这个测试来玩一下吧~【免费的】
写在最后
2020年3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
在网络谩骂侮辱他人,如果被起诉,将会被法律制裁。
网络喷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网络秩序,这类人的社会认知出了偏差,道德意识崩塌。
遏制语言暴力的发生,需要用法律手段约束,也需要尽快完善各网络平台的审核筛查功能,另外也需要对喷子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只有从多角度入手,才能净化网络环境。
References:
——————
[1] Zhou Yaxin. The Meaning World Behind the Screen: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net Spiders" [J]. Journal of Jiamusi Vocational College, 2018, (09): 428-429
作者:KK
排版:KK
拓展阅读推荐
“键盘侠”——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复仇者联盟”||解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