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双旗币
双旗币铸造于民国时期。此币为中华民国双旗币。钱面中 央图案为“十九星铁血旗”和“五色民国 旗”交叉而立,双旗上方有一菊花纹、旗后有缨带,双旗寓意全国一统与民族大团结,左右饰以团菊花纹。外圈上环刻有 “中华民国”四字,下方书币值“当十铜元”四字。钱背正中图案则为稻穗组成嘉禾纹,寓意丰民足岁。上部镌“THE REPUBLIC OF CHINA”,下方书“TEN CASH”,左右各有一圆点。整体美观大方,制造工艺精湛,刻模深峻,雕刻栩栩如生,铸造精美,原色包浆,锈迹自然,具有中国历史韵味,如今存世量中能保存如此完好的实属难得,有着难以言表的收藏投资价值。
双旗币产生在混乱不安、烟火纷飞的民国时期,经过战火的摧残,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很是稀 少,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品鉴价值。
随着我高速发展,我国钱币收藏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经过这几年的钱币市场酝酿,以双旗币为代表的钱币交易市场正在悄然升温。与内地市场相比,双旗币在海外市场成 交大放异彩。投资者对藏品追求更严苛,在珍、稀的前提下,更垂青藏品的完 美品相和未来价值,而双旗币一直都是最 具有投资价值的一类钱币之一。
双旗币起源民国,1911年清帝退位后,中华民国宣布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在颁布的“临时大总统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铸纪念币”随后武昌和南京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辅币,以十文面值的为主,在全国大量发行以取代清朝铜元。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朝最 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 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河南省造双旗币,因稀 少程度而出名,在钱币保藏界以其存世量稀疏而遭到大家的珍爱,并且,还因为它的制造反常精巧而倍受大家的宠爱。在我国近代银币中,它是久享盛名的一种,也被列入我国近代机制币10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