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真正的王者:洪涛
交织变幻的彩色灯光从《我是歌手》第三季演播厅的屋顶倾泻到舞台上。绚烂的舞台对面,导演洪涛坐在光线暗淡的观众席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安静地观看韩红的彩排。
12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里,洪涛的位置是音响效果最好的地方,他笔直地坐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听歌手反复练习。每位歌手有一个小时左右的彩排时间,他都会认真听完。天花板上的白色光束灯打在洪涛的黑色卫衣上,颈部露出格子衬衫的领子,卷着裤边的深色牛仔裤上的破洞清晰可见。在这个唱将云集的舞台上,最具权势的总导演洪涛却总是打扮得最家常的一个。
《我是歌手》已经播出三季,这个节目不但让众多歌手爆红,也让人们同时记住了这个戴着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总导演。
“我们培养了最挑剔的观众”
在湖南卫视历史上,《我是歌手》的拍摄规模史无前例。第一季时共设置了38台摄像机机位,第二季更增加到了40台以上,第三季有增无减。“这一季现场不同的机位和监控都增加很多,但数字不代表一种规模,反正变成一种常态了。能够满足节目需要为第一个诉求,节目需要的效果能够捕捉记录到就好。”洪涛告诉记者。
洪涛是那种对所有细节事必躬亲的人。节目的彩排、录制、剪辑、播出,洪涛的活动轨迹在演播厅和机房往复循环。“每一个歌手的音乐我都要仔细听一下,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跟歌手和团队人员进行一些沟通。第三季歌手的歌唱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又会有他们专属的音乐团队,会有自己的一些主见。有一些歌手还不一定适应这样一个舞台,比如说选择什么样的歌,进行什么样的编曲,搭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够制造出最佳效果,所以在这方面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洪涛对记者说。
洪涛擅长捕捉细节。《我是歌手》第二季第九期时,歌手韩磊唱了一首《花房姑娘》。进入副歌部分后,现场有一位观众突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洪涛看到了。他希望这个瞬间能够最终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但在审片时,他并没有看到这个画面。他来到机房,对负责拍摄韩磊的8台摄像机录制的画面逐帧观看,终于找到了这个瞬间。
为了这一两秒钟的画面,洪涛愿意花费一两个小时。“如何呈现出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节目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因为我们培养了最挑剔的观众。他们都在成长,所以我们的节目也必须成长,保持领先的状态”。
除了对舞台细节的琢磨,洪涛还需要和歌手以及音乐团队共处。歌手尚未到达彩排现场的间隙,洪涛会和音乐总监梁翘柏、音响总监何彪交流彩排情况,提出自己的想法。
面对比较坚持自我想法但不一定符合节目要求的歌手,洪涛会主动与之沟通。
《我是歌手》和别的电视音乐节目不太一样的是,作为幕后导演的洪涛走到了台前。每次宣布结果时,洪涛除了要面对近20个摄像机位和全场工作人员的聚焦外,更要经受数亿电视观众的瞩目。这常常令他感到不适。洪涛不是那种习惯高调的人。以前,他会拒绝一切媒体采访,现在,他不得不应对这些。
其实,洪涛有比面对镜头更难的事情,也是他真正的压力根源。站在《我是歌手》舞台上的唱将基本上都是洪涛亲自出面邀约的,偶尔也有自我举荐的歌手。“现在有些比较当红的歌手邀请难度还是很大,所幸的是最终我们还是把这一季的歌手敲定下来了,而且是大家比较满意的一个阵容。”洪涛说。所以,因为这样的艰难,对每一位被淘汰的歌手,洪涛在镜头前都表达出难忍的不舍。
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洪涛在做选择,也在被选择。同事眼里,洪涛是个容易相处的人,追求极致,任何人托付的事情,只要他能够做到,他都很少拒绝。
“节目上的创新都会有冒险的尝试”
在成为电台主持人之前,洪涛在株洲无线电二厂当了8年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无聊单调的8年间,洪涛将精力转向自己喜欢的音乐。他陆续购买了近300盘磁带。这样的累积蓄养了他对音乐的直觉和判断,加上他独特的嗓音,帮助他在1991年叩开了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的大门,成为《金曲排行榜》节目的主持人。
做过电台主持人,但洪涛并没有朝着向电视主持人的方向转型,他称自己没有做电视主持人的天赋。“做电视和电台不一样,电台依赖于声音,电视则需要传达得更多”。
1998年,洪涛加入湖南卫视,执导《音乐不断》和《音乐不断歌友会》,成为他在电视领域发展的一个开端。几年的累积后,从2005年起,洪涛开始制作《超级女声》。这档节目所达到的社会影响力,至今也很难被超越。
2005年底,洪涛开国内卫视台的先河举办跨年演唱会,掀起了一股跨年演唱会的热潮。之后,他先后参与创立、执导《舞动奇迹》《挑战麦克风》《快乐男声》等节目。“每一次节目上的创新都会有冒险的尝试,但我不会去冒没有把握的险,我的性格属于办事比较稳妥的,能够比较稳地把事情做好,我觉得自己在冒险这个事情上还不够勇敢。”洪涛对记者说。
从最初不知道摄像机的磁带盒如何打开,到拥有准确的创意能力,深谙观众心理的导演,洪涛执导了一档又一档在行业内被定义为现象级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