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苏联核弹头地库-“自由21号”核武器储存中心探秘
往期文章
挂在德国旧总理府的绘画《斯大林格勒的记忆》,50年后重现捷克
瑞士8000个伪装工事:难辨真假的碉堡,阿尔卑斯山內的地道
对日运送铀的海狼U-977,战败后狂逃14000公里到阿根廷
1960年代后期,苏联早期被称为“C设施”的5个核武器储存设施之外,又在阿穆尔州的森林里新建了2个存放热核弹弹头的秘密军事禁区——俄罗斯国防部第12总局防地下核武器中央仓库,毗邻我国黑龙江省。
下面是要探访的其中一个核弹头储存基地——16号军事镇,奥莱尼村,北约代号“自由21号”。在通往该设施道路的检查站前,有一个飞机的纪念碑,这是战略核导弹部队伪装成空军部队的措施。
90年代初,随着驻扎在16号军事镇的战略导弹部队驻地转移,核弹头从附近森林中的“自由21号”的储存地库移至第12总局的其他基地,“自由21号”改为用于储存火炮和其他常规弹药。直到2014年底,该储存地库被完全废弃。
核弹头储存地库附近的守备部队营地。
由2道铁丝网和中间1道“P-100”电网环绕着山坡,电网有以三种模式运行。在日常模式下,铁丝网上的电压为750伏,在增强模式下电压为1500伏,而在战斗模式下电压升高为3000伏。
沿隔离带有碉堡火力点。
这是隔离带报警信号灯。
上面的4对灯显示了不同的工作模式,为了防止发生故障,信号灯被成对安装。
通往大门的道路。
电网一直拉到门口。
三道隔离网周界围绕着一栋不起眼的红砖房,这就是地下两层结构的“自由21号”入口,下面储存着很多能够将数座城市从地图上抹去的核弹头,红砖房的侧面是曾是现已拆除的装卸平台的棚子,卡车在那里装载弹头,运给驻扎在附近的16号军事镇的战略导弹部队。
普通士兵不得接触与操作核弹头有关的工作,而由专门训练的军官完成。
右转后面的装载平台的棚子已被拆除。
进入红砖房内部尚存一个重型起重吊机的钢梁,吊机下方是矩形的货运竖井,从这里将核弹头从地库中取出。
从货运竖井上的直梯到地下一层。
竖井旁边的回廊里有从地面到负1层的军官出入口。
货运竖井的下方一条窄轨铁路穿过绿色的装甲门,进入负1层弯曲的隧道。
隧道的尽头,进入地库的主要部分。
由东德制造的通风系统的设备间等数个控制室。
通风系统设备间内部。
前面核弹仓库的入口设有2个超过1米厚,3吨重的钢筋混凝土气压密封安全门。安全门上曾安装可拆卸密封橡胶,现已拆除。这些闸门保护地库免受外部爆炸冲击波的损害,同时又可以保护地库内核弹出现意外时的外部人员。
入口后主隧道的铁轨上一辆装载核弹头的手推车。
前方左侧是一扇缩在墙壁中的滑动气密安全门,门旁的墙上是安全门的操作面板,控制绞盘和齿轮变速箱。
核弹仓库的入口被2个超过1米厚的滑动钢筋混凝土安全门挡住,这些安全门在打开位置隐藏在墙壁中。
通过气密闸门后,是1号大厅,旁边有3个核弹头铅防护储存间,远处铁轨的尽头是下降到负2层的竖井,近处左边是楼梯。
大厅的另一端是通往备用竖井的通道,竖井上方的井壁砌着混凝土的破拆墙(土黄色位置),以防万一主入口被破坏,核弹无法运出,竖井上空装有一台5吨重的梁式起重吊车。竖井的通道入口也有类似的数吨重的滑动防护门。
大厅的另一端,是到负2层的楼梯口。
负2层的2号大厅与负1层的1号大厅的结构相似,也有带有3个并排的核弹头存储间。房间核和通道,竖井的窄铁。每个核弹头存储间都有一个轨道圆转盘,用来改变手推轨道车的方向。
大厅一端的尽头的门后,是通往楼上的竖井。
上下两层的6个核弹头储存室一样大小。
进入铅密封房间内部,放置核弹头的木架。
现在16号军事镇的中心建有有一座永不熄灭火焰的英雄纪念碑。(地上的五角星喷出火焰,火苗在照片中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