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该读一读《金刚经》,读完感觉业障都消了不少!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言,《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一,里面包含着人人都该学习的超凡人生智慧。
“世界是你的投影,你也是世界的投影”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其实都是“心”出了问题。
世人都在为追求财富或功名而疲于奔命,然而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控制不了,想要化解痛苦的源头,断一切苦厄,还是要修行修心。
众所周知,六祖惠能听了不到半部的《金刚经》就开悟了,从古圣先贤留下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去领悟读懂《金刚经》中的智慧,何尝不是一种指点迷津呢,或许面对生活、工作、家庭的压力时,你会更加轻松。
《金刚经》开篇提出“云何降伏其心?”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金刚经》解决的就是所有关于“心”的问题,包括那些让我们焦虑、失控的不可名状的烦恼。
古人说,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对于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俗人来说,一切自然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掺杂着我们的七情六欲以及爱恨贪嗔。
正所谓“人生,本是道场;活着,就是修行”
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不安里慌张寻求,希望搞清楚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我们总是对现下的生活状态,投射了过多的无谓思考,这种贪得无厌的心无时无刻给我们画地为牢,单凭想象就足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困扰,甚至发展到欲无止境、欲壑难填的地步。
相信每个人都思考过“如何活”的问题,包括如何活得轻松,活得自在,其实这些问题就如梦幻泡影一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遇到生活中的烦恼时往往喜欢归咎于外部,但人生何其短暂,每一个相都只是一部分。
如果我们能够不执着于这些外在的现象,而是去反省内心、观省自我,相信一切都会不一样。
南怀瑾之所以说,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在《金刚经》中,其实是因为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清净健康的心境才是快乐的根本,只有将那颗烦躁不安,七十二变的心降伏了,那就相当于见到佛性了。
人类一切的修行方法都离不开“善护念”。
自古有言:渡人先渡己,修行先修心,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好好照应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杂乱的思想,离修成正果也就不远了,可惜很多人刚打开《金刚经》,就被里面的文句绕晕了。
南怀瑾大师曾说,这本由释迦牟尼,在三千多年前讲解般若智慧的佛学经典,是一切的宗教中精华的精华,普通人觉得《金刚经》晦涩难懂很正常,追求财富与金钱的捷径也没错,但错过了和这本智慧之书的缘分未免可惜,毕竟充实的精神生活才是一生受用的财富。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内,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分出个胜负、对错、长短、高低,即便有地位,有财富,还是难免空虚,诚然,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们修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虚幻,清理掉多余的脾气和情绪。
比起专门挑剔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倒不如把这种分别的、执着的,烦恼的、迷惑的心收一收,抛弃受色、声、香、味、触、法的干扰,以出世的心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随时随地心无所住。
在圣人、佛、菩萨眼中,大多数都是需要自己想明白才可以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当下,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房子车子票子,都只是一种现象而已,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有存在的意义,但人生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追逐,而是活在当下。
客观认识到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出于偶然,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心都不可得。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自我,它不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而是一颗自性纯正的不随时间改变而增加的心。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不被外界影响,不与自己对立,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想得淡,做平和的自己,过得体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有道是,一切烦恼皆源于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
人贪多,多了起执着,人就会病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个人越是贪求物欲,那么他的精气神就很容易被物给吸走,这些都是因为他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在佛经中看来,一切你所享用的东西其实就是在用自己的福报。
如果能守住本心去沉淀,去反思,去升华,这样才能避免愚痴的因,才能够不被这些外物表象所迷惑,在这个物质消费极为便捷的时代,人人都要背着一副臭皮囊。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相信每个人都会被网络平台,各种营销模式“疯狂种草”,让人深感欲望就像个无底洞,在物质的挤压中变得愚蠢而且疯狂,不自觉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脱离欲望之苦、达到如来的境地,就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清明,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解脱彼岸的智慧,并不难参透,难的是身体力行和知行合一,难的是修炼一颗平常心。
让心归于平淡,沉溺在短暂的欢乐或痛苦中,就会被那些所谓的色、声、香、味所诱惑,深陷于对未来的过分臆断和妄想中,就无法放下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当你的心智与佛心相契合,当你的认知和行动能够统一,人生自然会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