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的历任总政治部主任为何都没有授予军衔
军队政治建设是我军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部队中,政委、政治部主任和司令、参谋长是同等重要的角色,总政治部主任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总政治部主任都是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担任。问题是,既然总政治部主任与总参谋长同等重要,为何在新中国授衔时,同一时期担任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叶剑英等人被授予元帅军衔,而总政治部主任没有一人被授予军衔?
这就要从当时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人员说起。自1930年8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成立以来,先后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有:鲁易、毛泽东、周以栗(代)、王稼样、贺昌(代)、顾作霖(代)、李富春(代)、秦邦宪(代)、陈昌浩、任弼时、刘少奇等11人。王稼祥曾三度出任此职。新中国成立以前,鲁易、周以栗、贺昌、顾作霖、秦邦宪等5人先后牺牲,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弼时也因病逝世。至1955年授衔前,只有毛泽东、王稼样、李富春、陈昌浩、刘少奇等5人见证了新中国的第一次授。按照这5人的资历,全部可以授予元帅军衔。
1955年,元帅以上还设有大元帅军衔,这是为毛泽东量身定做的军衔,因为毛泽东的坚决辞让,最终取消了大元帅的设置。
王稼祥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遵义会议以后,是新“三人团”成员之一,多次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其资历和地位非一般元帅能比拟,因授衔时已转任政府工作,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
李富春是中共老资格的革命家,与周恩来、蔡和森等人组建法国的中共早期组织,建国后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协助周总理领导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虽然没有参加授衔,其行政职务是高于元帅的存在。
陈昌浩在西路军失败以后,远赴苏联治病疗养,逐渐谈出了人们的视野。否则以其二方面军政委的身份,如果参加授衔,一定会在元帅前三名以内。
刘少奇长期从事工运领导,皖南事变后,出任新四军政委,仅以此职务,就可以名列元帅前茅,何况还是中共“七大”五大书记之一,如果参加授衔,会排名元帅第二。
由此可以看出,建国前的总政治部主任如果都参加1955年的授衔,元帅排名会发生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