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村民都去了俄罗斯打工,年收入20万,这个事情靠谱吗?
世界有我看,世界由我闯,欢迎关注“小聘看世界”
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很多农村的村民,都办理了去俄罗斯的护照,要去国外打工,说外面的工资,最低一年高达10万年薪。看着出国回来的人,回家买了车,盖了房子,好多村民犹豫着,胆子大的,不少办理了护照,准备一起跟着“有经验”的人一起去闯荡。
这个事情,引起了小聘的关注,真的靠谱吗?的确,中俄的友好,据俄罗斯估计,俄罗斯华人可能成为分布在俄罗斯全境的第二大民族。旅居俄罗斯地区的华人已经是一个有着自己习俗和传统的稳定社区,对中国而言,俄罗斯远东地区是最大的劳动力消费市场。中国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远东农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华人已经跨过最初的低端服务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的华人组建了自己的企业和公司,并受俄罗斯法律保护。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务工人员主要从事蔬菜种植、森林砍伐、木材加工、建筑等活动。此外,还有大量从事边境贸易的人员。研究表明,中国务工人员在俄罗斯的收入较为可观。约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月收入在800~1000美元之间,大约20%的移民月收入在700~800美元。大约13%的移民月收入在500~600美元之间。
第一类:农业生产者,年收入预计:6万-8万
远东地区农产品的供给严重小于需求,人口增长率长期处于负增长,土地资源丰富但却无法有效利用且现今远东地区年轻人纷纷前往欧俄地区或是国外,留在远东的多数为老年人,劳动力的短缺使土地开垦与市场经营难以为继。除农业外,其他行业的工人也严重短缺。
这也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机遇。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两地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远东地区的农业“移民”大部分来自黑龙江省,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土地开垦、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粮食作物加工等。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大批中国菜农在此种植蔬菜,有报道称中国人几乎掌控了当地90%的蔬菜市场,供应了数以万计的居民的生活需求。
第二类:城市的建设者,年收入预计:8万-15万
由于远东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地形地势复杂,施工难度系数高、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因此很多当地居民不愿从事建筑类工作。但农民出身的中国务工人员与生俱来便有一种吃苦耐劳、不惧风险的劲头,同时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建筑工人以及技术人员相对饱和,季节性的剩余劳动力与建筑工人便借此机会来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成为远东中国务工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建筑业的多为福建人,他们善于适应新环境,在远东地区的建筑业中表现突出。
最初,他们是由包工头带领的十几个人来到远东地区从事建筑业,在客源基础匮乏、语言交流障碍、建筑信誉不高的困难条件下,利用他们自身所固有的坚韧的品格,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任务。凭借于此,包工头逐渐发展为承包商,并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扎下了根,建立了信誉度良好的建筑企业。他们因头脑灵活、能吃苦耐劳,在俄罗斯的建筑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类,商贸的参与者:年收入可达20万
据估计,两国近边境贸易在总贸易额中所占份额约为20%。黑龙江省是中国边境地区以及中国其他省、自治区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关系的领头羊。俄罗斯和中国的边境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相互影响,贸易是两国边境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开始,中国商贩自己往来穿梭于边境地区,而后开始是开始雇佣携带货物过境的专业运输工人。俄罗斯法律规定,在出入境时,每人随身行李重量不得超过50公斤,同一件物品不得超过5件。边境贸易的大量货物便是通过这种“倒爷”随身携带的方式从中国运到俄远东地区的。后来,由于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等“跨境合作城市”的建立,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从事商贸的参与者,开始以投资合作、企业雇佣、个体谋生并存,在便俄罗斯近边境地区从事商业活动。
当然,与中国人的工作能力相比,远东华工的社会融入程度表现一般。一方面,多数中国赴俄务工人员只懂一点俄语,无法与俄罗斯人进行熟练的交流,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进而无法了解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另外,生活习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饮食、居住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性格含蓄,初到陌生环境不愿言语,这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性格是截然不同的。
总体说来,中国务工人员在俄远东的经济活动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来讲是十分有利的。赴俄务工人员的到来减缓了远东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往来贸易促进了远东地区的商品流通,两国人民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发展,增进了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但是,关注风险很重要,一定要找到正规的机构或者,靠谱的企业,不要被利益所蒙骗。
小聘看世界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