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第一个案件的原型(未成年犯法不用判刑?这样的判决真的合理吗?)
与韩国那令人不齿的竞技精神相比,在影视的选题和对社会问题的映射上,那种敢写敢拍的确让人敬佩,由网飞出品以「青少年」和「法庭」为主题,豆瓣评分目前为8.7分的《少年法庭》,每一个案件中当象征善良纯洁的孩子变为罪大恶极的恶魔时,让屏幕前身为父母的人开始思考对自己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让没有儿女的人思考如何才能引导自己未来的小孩 “正常”的长大。
沈恩熙,一个对犯罪青少年厌恶至极的女法官,从始至终她的冷酷、坚毅和溢出屏幕的使命感、信念感都让人生畏。
金惠秀饰
反观彬彬有礼的车泰柱,他对犯下罪行的少年们表现出的包容、温暖、信任和格外的关心,他总是对少年们“从轻发落”。
金武烈饰
沈恩熙认为只有以法律惩戒犯罪的青少年,让他们意识到《少年法》不是给自己开脱的保护伞,而是家长管教无力时,用法律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罪、有错的最后手段,并且他们的天性如此必须予以严惩才能告慰受害者们。
而车泰柱认为《少年法》应该保护犯下罪行的青少年,接受审判后的他们只要洗心革面,不论之前多大的罪行都一定能重新做人,应该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走向正途。
这两个观点这不正是现实社会中我们对犯罪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看法吗?
第一个案件的原型是2017年的仁川国小女童分尸案,
零下二十几度的夜里。
一个满身血迹的孩子出现在警察局前,面对警察的盘问,她亮出手里还滴着血的斧子冷静地说:“我杀了人,用这个”
13岁的白成友坦白自己将8岁的尹知熙诱骗至家中,用数据线勒死对方后用斧头分尸并丢弃。
警察随后在一栋居民楼的楼顶找到一个装满尸块的袋子。
但此刻站在法庭上的白成友面带微笑脸上不带一丝悔意,甚至嚣张地向主法官沈恩熙发问“我听说未满14周岁的话,就算杀人也不用入狱,那是真的吗?”
因为根据韩国《少年法》即使犯下这样的罪行,最重也只是20年的有期徒刑,更何况白成友不满14周岁加上患有情绪病,最多只能判他在辅育院待2年,面对白成友的嚣张跋扈,沈恩熙强忍着怒火。
但很快沈恩熙从白成友的情绪病里找到突破口,因为病状白成友没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从他自述的杀人分尸到投案自首,都需要白成友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查看多处的监控后,沈恩熙推测并证实还有一个人也参与其中,白成友这下慌了神。
真正的杀人凶手是韩睿恩,她在杀人后冷静分尸,并且因为自己达到了量刑的年龄,所以指示自己的好友白成友替自己顶包,而作为从犯的白成友因为未成年所以不会有事,案件真相大白,两人也都得到了合适的判决。
而在现实案件中金智研和朴智铉,两人在诱拐并残忍杀害女童后,因未成年和精神疾病等原因被分别判处了20年和13年的有期徒刑,这一判决让受害女童的家属与社会都感到愤怒和心寒。
在剧中是沈恩熙不顾上级阻拦的坚持,案件才得以真相大白,可这样的判决真的足以告慰人心吗?失去孩子的家庭支离破碎,父亲一夜白头母亲以泪洗面,与受害者家属受到的伤害、凶手作案时的残忍相比,这样的判决真的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