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青春电影《怦然心动》,一部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
有的人浅薄平庸,有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不过是浮云。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由罗伯·莱纳执导,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著名小说。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初恋,成长的电影。通过男孩女孩在童年、少年期的矛盾,不断反省并打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不仅表达了男女主对成长的思考,更反映了导演对人们自我成长的理解。
没有酷炫的特技,没有惊险的镜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可是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却高达9.3。
德国哲学家高达美曾说过:“观众如何解读一部电影,才是这部电影对观众的意义。因此我们能从《怦然心动》中感受到什么,才是这部影片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片能够广受好评。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部影片成功的背后所暗含的价值。
电影概述
该影片故事很简单,一棵树,两个孩子,还有他们青春期初恋时,那种纯洁而又懵懂的爱情。细腻的情节勾起观众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有不少观众深受启发,回味无穷。
儿童时的女主朱莉第一次看见新搬来的邻居布莱斯,一眼便喜欢上他。面对朱莉的热情,布莱斯只想摆脱。对于朱莉童年时的喜欢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的莫名其妙。
面对布莱斯的回避,朱莉却误以为他只是害羞。后来在他们一起经历了梧桐树被砍、鸡蛋风波,以及学校的拍卖大会事件,男主布莱斯逐渐对女主朱莉产有了新的认识,比改变了以往的偏见,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
从前布莱斯受父亲的影响,认为朱丽家穷,并跟着父亲对朱莉家产生了偏见。但随着两家之间的交流增多,最终两个孩子之间的误会化解,各自对事物的看法有了新的理解。
01成功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个细于品味人生的导演
《怦然心动》导演罗伯·莱纳1947年出生于美国,是好莱坞著名的演员、制片人、导演。
1984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摇滚万岁》使他一夜成名,从此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在拍摄《怦然心动》之前,他还拍了爱情喜剧《犯贱情人》、《我们的故事》、《流言蜚语》。这都给他在《怦然心动》中出色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伯·莱纳擅长情感类题材,他心思细腻,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塑造的角色别具匠心,他的作品主要聚焦于两个主题:一是爱情、婚姻、家庭、另一个是成长。他精于塑造二元主角,即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说话,来给观众以全方位的诠释,试图更加深刻地揭示事情的真相。《怦然心动》就很好的体现了以二元主角来诠释对爱情、家庭、成长的思考。
罗伯·莱纳
导演借一对懵懂的少年之眼,通过他们对成长的思考,来引发我们自己对类似的问题进行思考。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世界观不断打破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想要保护的东西,也会对别人存在偏见和不理解,并最终意识到,真正的长大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对世界有个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这部影片不仅朱莉和布莱斯对自我成长的探讨,也是导演对人生自我成长的思考。
02从剧情本身中理解的电影内涵
梧桐树被砍——朱莉心中的依靠倒了
每当朱莉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布莱斯时,都会有一次巨大的认知转折。因为她爱他如此之深,而布莱斯却未能表现出一点点回应,她以为他会帮助她,但很遗憾他没有这么做,正是这份孤独,朱莉才会紧紧的抓着那棵树。当她爬上这棵树,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景色,每当不开心时,她都会爬上去,静静享受一个人和美景的独处。在那棵树被砍时,朱莉哭得撕心裂肺,因为那是她成长的依靠。
爸爸和朱莉
布莱斯的父亲——实现自我认知的阻碍
布莱斯的父亲对贫穷的朱莉家百般挑剔,苛刻。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外部的的人际关系,是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对别人苛刻的人,其实对自己也很苛刻。后来布莱斯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明着是挑剔朱莉一家,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放弃了梦想,成了愤世嫉俗的油腻中年大叔。
布莱斯父亲这种有偏见的父母,使得孩子只能服从,阻碍孩子自我探寻的精神,是孩子实现自我认知的阻碍。
布莱斯的父亲
布莱斯的外公和朱莉爸爸——自我认知成长的指路灯
自我认知成长的过程需要环境一起作用,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具有关键作用的。影片中男女主角间价值观的矛盾就实际就是两个家庭的价值观相矛盾,当矛盾发生时,那孩子必然会迷惑,这时候就很需要有一个指路人。
当布莱斯对朱莉避之不及时,布莱斯的外公还特意去帮助朱莉打扫院子,并告诉布莱斯自己欣赏朱莉的勇敢,敢于追求并守护自己所爱的东西。布莱斯也因为外公的话,渐渐敞开心扉,重新去了解朱莉。
当梧桐树被砍时,朱莉泣不成声,上课失了魂,脸上没有以前的笑容,朱莉的父亲对其开导,安慰,让朱莉意识到,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
外公和布莱斯
03自我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父母观念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影响
在提及《怦然心动》这部作品在他心中的分量时,罗伯·莱纳表示,“我认为非常重要,你其实也会有布莱斯这样的彷徨的男孩。当你在12岁到13岁这样一个阶段,你会对很多事情感到疑惑。你不知道你是谁,你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能否有一个导师对你进行指导就是此时此刻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的角色通常应该是母亲或是父亲。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布莱斯的父亲自己就对世界就充满了愤怒。不过布莱斯是幸运的,他有一个祖父在生活中告诉他,他是谁,他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朱莉也非常幸运,她有一个家庭给她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她对自己的价值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也知道她究竟想要什么。
朱莉一家
朱莉家和布莱斯家,两个不同的家庭,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朱莉和布莱斯来自不同的家庭,茱莉有疼爱自己的恩爱父母,父亲是镇上小有名气的画家,母亲是家庭主妇。两个哥哥热爱音乐,怀揣梦想。虽然家庭因有一个智商低下的叔叔而生活拮据,但茱莉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她有着自己的坚持,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倔强而善良。她有着一颗自由的灵魂。
布莱克,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足的家庭,父亲是典型的一家之主,很多时候独断专行,喜欢评头论足。母亲知书达理,姐姐有着自己的主见,另外还有一个慈祥的外公。
不同的家庭环境造就两人不同的性格,朱莉思想独立,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布莱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易受他人言论影响,也缺乏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勇气。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性格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朱莉虽然是同学眼中的异类,但是依然自信快乐,是因为她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孩子的自信,是源于内在孩子有信心获得内在父母的爱。
就比如朱莉父母知道了自己的女儿因鸡蛋的事被布莱斯家嘲笑,他们竭尽全力的疏导女儿,不是朱莉的错;当梧桐树被砍时,朱莉父亲送女儿一副梧桐树的画,让她明白,虽然象征朱莉依靠的梧桐树已倒,但家庭依然会是她的依靠,给足她了安全感。
结语
关于自我成长的探索之路,正如罗伯·莱纳所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青春期阶段的不解,甚至对它感到惶恐。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自我价值,我们都需要去思考。朱莉和布莱斯之间的角逐,虽然普通幼稚,但它却是我们当年都曾为其欢乐,悲伤,困惑的经历。看着这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再次回顾我们的自我认知寻觅之旅,或许,直到今日,我们都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认清: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