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文武双全
现在提起辛弃疾,一般都说他是个词人,属于豪放派的,在抗金的事业上有贡献,这泛泛的叙述其实不能说明他有多牛!
不信你看,在《宋史·一百六十卷》中有辛弃疾传,其中有,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简略翻译一下,耿京是抗金领袖,他让辛弃疾拿着表章到京城归附,等辛弃疾归来时,张安国已经杀了耿京降金了。辛弃疾于是率人(一般说只有50人)到金营,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辛弃疾抓了张安国就走,金将追之不及(一般说金营时有50000人)。然后辛弃疾献俘,杀之。这时候辛弃疾多大呢?才23岁!
到辛弃疾老了的时候,回忆这时的经历,写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成为名篇。
辛弃疾的《鹧鸪天》中写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也是回忆壮年时与金兵交手的杰作。
如果辛弃疾就是以这样豪放的诗词名世,那也罢了,不是,他还有记述乡村情趣的词,比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很多人听过吧?
不止如此,辛弃疾还有婉约沉郁的词,比如《青玉案》,“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据说是鼎鼎大名的“百度”名字的由来,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句简直就是宋词的巅峰,恐怕中国人略通文字的没有不知道的。
实际上,辛弃疾与曾经的诗人、词人有很大不同的是他身有战功,或者说文武双全。咱们说李白,诗仙,传说擅长剑术,但是也不过是传说。苏轼,唐宋八大家的巅峰,传说中身有武功吗?思来想去,大约只有明代的王阳明可以与辛弃疾相比,但是王阳明的战功与辛弃疾也不一样,好像王阳明不是身负武功的大汉。
说辛弃疾是中国史上文武双全的第一人,好像有点夸张,不过你细想想中国历史,恐怕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人来。
但是时耶?命耶?辛弃疾的武功辉煌到他23岁时,居然就到顶了。前面那段古文中说,辛弃疾为江阴签判,这个职位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的秘书。从此辛弃疾成了南宋的一名公务员,文职的。
二十三岁,那是他噩梦的开始。南宋官场是个只懂享乐、不思进取的大染缸,流行不抵抗主义。有理想有抱负的干部根本没有出路,主战派更要靠边站。
从1181年到1207年,辛弃疾被开玩笑一般的频繁调任多达37次。在福建、浙江、江苏等一些地方的为官生涯,往往时间不长就以罢官收场。总之,朝廷怕他,烦他,不想让他好好工作,关键是不将他派到抗金的前线去。
咱们说,抗金前线,你不让我去,我自己去。想一想岳飞吧,岳飞的下场天下人都看着呢。
朱熹在身败名裂之后,因为朝廷的禁令,无人敢前去祭奠,只有辛弃疾,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来到朋友的坟前,把最光辉的荣耀送给了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临去前,辛弃疾卧在病榻,高呼:杀贼!杀贼!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