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点滴事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 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总会想起我的父亲。
父亲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
父亲生于1929年,七、八岁时,他的父母就去世了,由我的曾祖母抚养长大。也许由于父母早逝,无依无靠,父亲独立性强,敢闯敢干。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临汾战役打响后,当地召集民兵支前,父亲积极报名参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父亲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在当时西沟公社因奶奶送孙上战场非常出名。退伍回来后,先后在二轻企业蒿峪煤矿、西沟煤矿工作。
父亲一生令我最难忘的是,居然还要造汽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汽车在当时还是稀缺品,很多乡下山里人连汽车都还没见过,不像现在家家有汽车。当时正值西沟煤矿筹建时期,需要人力物力,加快建设进度,父亲当时年轻,在机修队工作,和几个工友一合计,异想天开居然想着造辆汽车。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那时年轻气盛,也不讲价钱,认准的事,非干不可。和工友们不分白天黑夜,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几个月时间,还真造出了汽车。不过由于条件不具备,技术不成熟,没跑几天就坏了。六、七十年过去了,凡是认识父亲的人,每谈到父亲,都提到这件事。工作几十年,父亲总是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只要工作需要,从不讲条件,冲在最前面。革命老区阳南县抗日政府旧址暖辿支农,西沟煤矿机做机修工、当采购,处处留佳话。
崔窊的乡亲们忘不了父亲,每每谈到父亲,总是竖起大拇指,连声叫道:“大好人!大好人!”。他一心想着乡亲们,想方设法,为村民办实事。父亲在做采购时经常跑在全国各地,知多识广,那时货物稀缺,父亲经常利用外出出差,为乡亲顺便采购生活日用物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拖拉机还是稀缺商品。当时村里能有一辆拖拉机,成为村民的梦想。父亲带领司机,下南方,几经周折。一辆拖拉机开进了大队院,成为村里历史上第一台机动车。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我们乡很多村都有煤矿。我们村也想建煤矿,村里跑了很多路都未办成。村领导和父亲说这事,父亲说:“我去跑跑试试。”当时父亲因脑梗半身瘫痪刚好转,病休在家,但一说有事,就顾不上身体欠佳,带着村民的企盼、村领导的嘱托,只身前往县城、省城等地,到相关单位,找相关人员。只听父亲说过一句“找人难”!为了找人,有时不到8点就在办公室门口等,有时在人家回家路上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建煤矿的批复终于拿上回到了村里。得知这个消息,全村人欢欣鼓舞。连南方人听说这个消息,也早早来住在村里,想揽下煤矿打坑口这活。可是村里因资金等问题,迟迟不能开工建设。而我们临村当时有一个乡办陕庄煤矿,早建设开了,可迟迟拿不到批复。在乡里的协调下,陕庄煤矿成为联办煤矿,我们村把煤矿批复给了陕庄煤矿,陕庄煤矿给了我们村几股。从那以后,村民年年都可在煤矿领到福利,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在陕庄煤矿工作,很多村集体建设都得到煤矿的帮助。直到前几年煤炭资源整合,陕庄煤矿划归市属企业,村民煤矿福利才终止。九十年代中期 ,得知父亲去逝,村民想起父亲的一桩桩一件件好事,泣不成声,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送他最后一程。
父亲宽厚仁慈,豪爽仗义,乐善好施,属于大嘴吃肉大口喝酒之人。上世纪人们精神生活贫乏,闲暇时间,就是聚在一起聊天。父亲经常出差在外,见的事面多。总父亲在家,家里晚上总是聚一屋人。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讲外面的见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都困难。虽然自家日子过得很紧张,但父亲还经常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困难的亲戚。那时自行车很稀罕。父亲那时是单位的采购,经常来往于单位、县城之间,单位给他配有自行车,总谁家有急事用车,父亲都慷慨相助。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都还不普及,那时我们家早早买上了黑白电视机,冬天家里总是聚了一屋看电视了人。夏天,父亲每天晚上把电视搬到大院,供左邻右舍观看,每晚一直到没人看了,才往家搬。有位亲戚病重,父亲还特意把电视搬到邻近村他家里,让电视陪伴他度过余生。
父亲爱喝酒。在我们庄谁家办事,总要聚在一起喝酒。有一次酒场上,村民和我父亲说,您经常出门,出个酒令。我父亲出了一个酒令,叫“开火车”。具体是:送圈之人说:“北京火车往哪开?”同时手指全场的某个人。指到谁,谁立即接着说“上海开”,紧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往哪里开?”……谁接不上,谁喝酒。集体时人们出门少,见的世面少,不用说全国各地城市名字,有很多人连火车都没见过。因此闹出了很多笑话,有的接不上,有的急得就说道:“山坪(霍山顶上我们村的一个自然庄)开。”“山坪上有铁路吗?”有人反问道。“慢慢就有了。”引起哄堂大笑。我长大后喝过多年酒,划拳、猜猴、打牌等都见过,但从没有见过这个酒令。父亲病后喝的酒少了,但还想喝,有一年八月十五,父亲想喝酒,让我们陪着他喝,我不想让他喝,他很是生气。
父亲很重视对儿女的教育。正月天有时召开家长会听子女一年学习工作生活情况汇报。我那时还小,还处于学习时期,轮到我说时,父亲总是详细地问,每科的学习成绩,能排多少名。分析成绩差异,应该从哪几方面努力。81年秋季我到县城念初三,父亲把我送到学校。没过几天,父亲在单位突发脑梗,住进县城职工医院。我到医院看他时,他还是叮嘱学习。那次脑梗后,父亲基本恢复正常。90年,秋季因双眼视物模糊,又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在治疗过程,逐渐加重,意识错乱,瘫痪在床,直至95年去世。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老之将至。如今即将步入老年的我,更加思念父亲。“……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父亲豪爽仗义、乐观开朗、乐善好施,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